蓝皮书:中国超六成企业使用灵活用工

灵活用工已成为近两年人力资源市场的关键词。12月29日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显示,企业和社会对灵活用工的接受度提高,61.14%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同比上升了5.46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与人瑞人才联合推出的中国灵活用工研究项目第二期,为推动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的良性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指引。《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聚焦“多元化用工的效率、灵活性与合规”,对灵活用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不同灵活用工类型的差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8万家,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全年为2.9亿人次劳动者、4983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的测算也同样显示,全国灵活用工的人数高达9867.4万,劳动者数量已接近1亿人。

蓝皮书指出,随着当前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和新经济的崛起,企业的生产多由需求端直接发起,因此业务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较大,组织对劳动力的配置也越来越转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企业通过灵活用工响应业务变动。此外,降低成本、突破编制限制、规避风险等也是企业灵活用工的主要动机。

由于业务的变动较大,企业会面临短时间内招聘需求暴涨的挑战。但企业并非都有能力应对这种招聘压力,因此有30.08%的企业出于“减轻自招压力”的原因使用灵活用工。招聘压力通常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出现:一是用工企业面临人员需求大、外部劳动力市场人才供应有限、用工短缺问题时需要通过灵活用工拓宽招聘渠道,分担招聘压力。二是招聘对于用工企业尤其是业务正处在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尤为重要。业务快速扩张的企业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整合资源、搭建人才团队、占领市场,但企业自身并不具备完成快速、大批量招聘任务的能力,也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灵活用工能够显著提升人员获取和使用的效率,减轻企业招聘压力。三是业务量短期内的大幅波动、季节性用工导致的招聘压力突然增大。四是项目化用工导致的项目人才需求增大,需要迅速组建能够符合项目安排的专业人才团队。

此外,生产淡旺季明显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企业中,存在着季节性、项目性业务变动的问题,也需要诉诸于灵活用工。28.75%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是因为“短期项目或季节性用工需求”。比如,电商平台在“双11”“6·18”等购物节时需要在仓储物流、交通运输、商品打包、客服上投入大量人力;生产月饼的企业订单只有在中秋节临近时才到达高峰,使用固定用工的方式成本不合算;“3C”制造业在每年九月、十月是销售旺季,订单暴增,订单的季节性波动比较明显。某企业旗下一块业务就是打造“云客服”的在线众包平台,即建一个在线平台,把这种闲散在全国各地的客服人员汇聚在这个平台上,向B端的企业客户提供客服外包服务。由于客服直接对接C端客户,因此呈现出明显的用工需求波动,即在购物高潮时需求大、反之则需求小,将这类岗位灵活化是符合企业需求的选择。

“灵活用工作为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手段,在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数亿人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顾问杨伟国表示:“因此,对待灵活用工,既要顺势而为,刺激劳动力市场各要素的合理流动,更要合理规制,保障民生福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回复 慧用工灵活用工平台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