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超
“韩天衡先生多闻博涉,精研睿思,勤于探索,著述等身,填补了许多印学领域内的空白。在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研究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刻苦磨砺,铁笔纵横,引领时风;坚持义务教育,课徒授艺,培养书坛后劲;热心公益,慷慨捐赠,泽被世人。对于推动当代书法复兴,促进艺术传承与创新,贡献巨大。”这是2015年,韩天衡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颁奖词评语。迄今先生从未停歇修远求索的步伐。先生在70岁时,刻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励。他秉持“刀笔当随时代”人文精神,在长达70余年来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情系家国,胸怀公益,探赜索隐,广泛涉猎书法、篆刻、中国画、文玩收藏、编辑出版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各有建树;糅书画印,得味外旨,尤以篆刻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卓然大家。本文仅就先生的印艺成就展开探研。
韩天衡
先生2000年花甲生日时,刻“喜出望外”,边款称:“吾不才,居然得以浪迹艺坛并有知音无数,求其铜,得其金,乃喜出望外,幸事也。”自证与古为徒、入古求新。如“踏石留印”与“抓铁有痕”,是先生创作于2016年的2方颇具代表性的写意闲文篆刻,最能反映他持之不懈、多思善悟、取精用弘的艺术追求。前印边款:“踏石留印句,气概弥天,岂能以寻常手段出。易稿过十而成,似不恶也。”此印十易其稿,用心良苦。后印边款两面连款,右款为阳文草书“抓铁有痕”,左款:“印格宜合文意,意在突现痕之趣也。”印文“抓”字写作/,外人多不解,因《说文》收“爪”字,但未收“抓”字;《康熙字典》收“抓”字,亦未见有《说文》小篆,其篆书仅见于传抄古文字;“抓”字之“扌”部为义符,“爪”部为音符,是左右偏旁拼合成的俗写篆书。按《说文》六书造字原理,“抓”同音通假“爪”,故篆书“抓”假借为“爪”。即便援引传抄古文字“抓”,亦不为错。然先生遵循的是科学的用篆方法。
喜出望外(附边款) 尺寸:3.3×3.3cm
耄耋之年,先生创作了不少个性鲜明、有刀有笔的代表性篆刻精品,如2009年刻“味外心绪”,其边款首句昭示其追求:“攻艺以得味外之味为至味。”如2016年刻“旦饮墨瀋一升”,2017年刻“豆叟草篆”,2018年刻“诲人不倦”、“文心在兹”,2019年刻朱白相间印“空灵”,2020年刻鸟虫篆印“如意、皆大欢喜”;尤其是2022年刻“登山小己”鸟虫篆印,先生告诉我,此印在朱文中参以白文,是他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技法,印文中的“山”/ 字中竖应用了白文的禽兽造型等。先生每有所感,似灵光披风,刀耕不止,彰显出衰年变法的创作才情与勇气。如“愚公移山、心畅、四标点符号”等代表先生新探索的会意印式将另文解读。
豆叟草篆(附边款) 尺寸:2.9×2.9cm
先生的艺术成就早有公论。早在1975年,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1900-1992)在给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周昌谷(1929-1985)的信中对韩天衡作如此评价:“为当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这种见诸史料的评语,显然更具公信力和说服力。如今过去50年了,但从先生最近发给笔者的几方80岁以后印蜕新作来看,似乎看到了先生的新印式、新境界、新追求;先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将篆刻探索向前又推进了一步,实属难能可贵。
如意(鸟虫篆) 尺寸:3.8×2.1cm
印学家张炜羽在《韩天衡先生印艺欣赏》一文中称:“韩天衡先生驰骋印坛七十余载,镌印数万。其中,既有雄强奇崛、盘播纵横的草篆印,又有蜿蜒多姿、瑰丽灵动的鸟虫篆,风格独标,变幻万千,可谓绚烂之至。”
老大努力 尺寸:4.4×4.4cm
先生一向注重艺术创新。他认为:“艺术要推陈出新,是区别于古人、区别于前人、区别于故我的艰辛劳作。”如先生2011年创作的长方形纵向布局的朱文印“放胆”,其边款中论说:“老来攻艺,以放胆为第一要旨。”先生的创作理念告诫我们,就是要让自己保持艺术的新鲜度,要不断提醒自己,探索更新的自己。创新不是表象上区别于别人,而是不断地让自己蝉蜕龙变、守正创新。
放胆(附边款) 尺寸:6.7×4.6cm
先生从艺之余,治学严谨,勤于著述;自1979年至2024年间,共出版涵盖印谱、印论、书法、中国画、专业辞书、收藏鉴赏等门类著作(含合著)151种,特别是199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学年表》(增补本),是先生耗时50载的结晶;先生耗时15年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国篆刻大辞典》,如今又启动其修订版的编纂工作,这两部编著均为填补空白之作,可谓呕心沥血,著作等身,居功至伟。
皆大欢喜(鸟虫篆) 尺寸:4.5×4.7cm
先生从艺70多年来,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涵盖了义务授徒、师资培训、公益讲座、社会捐赠等。特别是2013年10月,韩天衡美术馆在上海市嘉定区开馆,该馆是先生最大的公益作品。先生将其毕生珍藏的历代书画、印章、文玩和个人书画印作品1136件,全部捐赠给了国家;同时,先生将政府奖励他个人的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十年来,资助了70多项公益艺术活动,并开办“天衡艺校”培养新人。2016年,先生将嘉定区政府颁给他的“嘉定十佳人物”奖金2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基金会。2022年,基金会向华东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在美术学院书法系设立“韩天衡奖学金”。2023年9月,先生携其家人再次捐赠出先生73至83岁之间所创作的书画印精品22件(套),填补了韩天衡美术馆藏品中的缺环。
此外,先生及其工作团队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弘扬国粹,光大印学;每年举办一届“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书画印作品展”,并同时出版师生展作品集,截止到2024年5月,共举办19回师生展,先生门下网罗全国各地的书画印名家拜师弟子320余人,其弟子中有王丹、孙慰祖、许雄志、刘洪洋、张炜羽、冷旭等成为当代书法篆刻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今,先生仍以自名“老学生”之志向米寿艺途迈进……
文心在兹(附边款) 尺寸:4.9×4.9cm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等。
2009年入选“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并被香港《书谱》杂志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35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最高票)。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上书法”的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中国书法风云榜年度“杰出老书法家”称号;2023年荣获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2024年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称号。出版有《中国印学年表》《韩天衡篆刻精选》《历代印学论文选》《天衡印话》《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篆刻三百品》等著作150余种。
附配文印蜕——韩天衡篆刻作品精选
诲人不厭(附边款) 尺寸:5.7×5.7cm
味外心绪(附边款) 尺寸:5.8×5.8cm
且饮墨瀋一升(可略边款)尺寸:4.2×4.9cm
抓铁有痕(附边款) 尺寸:3.4×3.5cm
踏石留印(附边款) 尺寸:5.1x5cm
登山小己(鸟虫篆) 尺寸:6.8×2.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