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州“二次创业”向“新”出发

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内外贸连续3年均超过万亿、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均超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过去一年里,广州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踏实。

2月19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指出,广州要继续在高质量发展上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走前列、作示范。

会场内,“强化科技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语句掷地有声,描绘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广州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崭新图景。

促创新 释放城市资源优势、创新潜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州创新资源丰富,集聚了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大、华工、港科大(广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新型研发机构、165万高校学生、374万技能人才,在全国名列前茅。

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打造纵贯南北100公里的活力创新轴,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建设3000亿级风投创投集聚区,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大会指出,广州将统筹用好国家级政策试点,率先推出一批让广大企业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可知可及、有更大获得感、更高满意度的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措施,让城市底色更加彰显、全球人才企业纷至沓来。

积极汇聚优化创新要素,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急先锋”,广州各区也已经动起来。南沙区规划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筹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黄浦区向东联手打造广州东部中心,向南协同构建广州活力创新轴,向西承接高端资源要素,向北推动知识城周边五镇联动发展,辐射周边区域,推动地区协同发展;番禺区联合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打造广州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实验室面向番禺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放,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资源更多、更顺畅地流入产业领域、制造领域,催生新成果、培育新产品。

科技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中,才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机制;海珠区联合中山大学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一联盟两中心三平台”……一个个金点子在大会现场产生回响,为广州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实践。

未来,广州将充分释放城市的资源优势、创新潜能,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做强创新策源地,把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书写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新篇章。

拓纵深 完善产业生态 推动新技术“点石成金”

广州产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形成了6个千亿级工业行业、10个千亿级服务业行业,内外贸市场超两万亿,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大可靠、辐射全球。

广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量形态跃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赋能下,广州全市510家专业市场、7万家消费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催生出希音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象级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占GDP比重超过30%。

推动新技术“点石成金”,才能让每一个行业都能涌现更多优质企业、优质产品,开辟更多新赛道、诞生更多新龙头。聚焦未来,广州要把握“质优”这个关键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支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蓝色能源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优环境 共建企业生态优越的新广州

全年新增工业用地2万亩、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提容提质工业用地100平方公里;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引进培育更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以及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各类企业在广州投资兴业、大展宏图……以上只是广州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的部分举措。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城市强。怎样留住企业、吸引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绕不开的课题。

为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共建企业生态优越的新广州,广州将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加紧密结合,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和外资发展政策,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让国企更敢干、民企更敢闯、外企更敢投。

围绕提升营商环境,大会指出,全力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对企业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有需必供,践行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大会提到,广州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赋予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提升人才绿卡覆盖面和含金量,让广大人才在广州安居乐业,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贡献智慧、成就事业、收获幸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