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推出的 “复旦碳价指数”(CPIF)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碳价指数”, “复旦碳价指数”将为国家主管部门评价碳市场运行绩效,金融机构进行企业碳资产价值评估,排放主体进行碳排放管理与交易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上海市政府在今年8月24日印发的《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确保碳排放总量达峰,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完成国家要求。
高校是思想引领和创新的源泉,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碳”目标提出一年多以来,上海各大高等院校在学术研究创新与成果应用、科研机构建设、人才培育与教育推广等各个领域展开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上海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人才以及技术支撑。
作为在环境和能源经济研究领域深耕超过20年的国内顶尖学府,”双碳”目标提出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响应号召,围绕碳中和领域积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今年年初,由学院吴力波课题组牵头,联合国内外各方高校团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功以长文形式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据悉,该课题利用我国工业部门微观企业的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对我国工业部门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潜力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视角等方面取得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则聚焦当前学术界低碳前沿领域期刊空缺的紧迫现状,加强前沿科技知识交流平台建设。7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宣布,将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顶级期刊平台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合作,共同创办多学科英文国际期刊《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刊载文章将涵盖一系列横跨低碳科技、管理和经济的热点话题。
重视学术理论提升之外,学院相关研究还为业界中的碳中和实践提供信息支撑。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碳系列指数”。系列中的三大指数将分别反映一段时间内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变化、碳减排目标下的碳排放期望水平以及城市中单位企业过去一年累积碳排放的经济成本,为多方进行碳排放管控及碳资产管理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过去的一年间,上海各大高校依托自身条件与优势,设立一批碳中和领域相关的科研机构,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撑。
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定位于碳中和高端智库和碳中和技术促进,对内积极推动能源、环境、信息、管理和金融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外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和国际各方的协同合作,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撑。
7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华建集团联合共同发起成立低碳创新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聚焦“参与中国低碳标准制定、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三个方向,积极践行低碳城市理念,研究、制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上海方案”, 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11月6日,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下,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据悉,新成立的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将在能源市场化改革、全国性碳市场建设、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等方面开展高质量理论和政策研究,并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中和高端智库。
在培养“碳中和”人才方面,上海市高校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便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际一流高校合作,成立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该学院也是国内首家专注低碳领域研究和教学的学院。
7月2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
计划出台后,沪内高校先后在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开展相应布局。9月12日,华东理工大学宣布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据相关规划,学院将瞄准碳中和领域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同时培育碳中和领域国家级优秀人才。
10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全国首发“碳中和”高端人才体系培养计划。据悉,该计划将面向经理人、科创人才和全球企业家三类高层次人才,分别研发推出课程。三大课程均以“碳中和”核心要义为根基,分别侧重碳交易与碳金融、碳技术创新与新兴碳产业、全球碳经济与碳中和,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具有碳经济创新思维、引领碳经济时代潮流、具备新兴碳产业领导力的高层次经济人才。
界面新闻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独家学术支持的第四届【界面财经年会】将于2021年12月15日上海前滩香格里拉举办。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