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棍节变成购物节:职场青年为何不愿谈恋爱

当李佳琦敲响双11购物狂欢节的第一声锣,手机屏幕前的青年男女们开始手速飞快地结算已经装得满满的“购物车”。陷入购物狂欢的年轻人们,似乎都已经忘记这个节日本来是庆祝单身的“光棍节”。

“光棍节”的起源一直以来扑朔迷离,最被广为接受的是起源于南京大学宿舍文化。1993年,南京大学某寝室四个大四学生举行卧谈,如何摆脱单身状况,在卧谈中想出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流行开来,到今天已经有了27年的历史。

如今这个属于单身青年的节日早就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宠儿,随着时代的变化,青年男女的对待感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据智联招聘和珍爱网联合发布的《职场人爱情五观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人中57.4%处于单身状态,其中仅7.7%是刚步入单身0-3月的“新晋单身人群”,将近一半的职场人单身超过三年,平均时长达24.55月。

对于处在996和007工作环境中的职场人而言,谈恋爱是一件抽不出时间的事情。22岁的杨贺现在在上海一家自媒体公司工作,一年前和前男友分手后一直处在单身状态,“没时间找”是她最直接的理由。

“我现在一个月两到三次出差,意味着需要完成两到三篇稿需要完成,而一个稿子的周期就是一周到一周半,那可不就是很忙。”杨贺说。

在北京工作的王子奇也深有感触,她表示提升自己比谈恋爱更加有意义。“谈恋爱会占用我的时间,它的重要级远比不上我生活中其他的事情,比如工作和学习新的技能。”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七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如果按照正常双休来看,每天至少需要工作9小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加班情况则更加严重。

2019年数据分析机构零点有数对中国当代青年加班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地加班比例高达70%,其中北京地区加班青年最多,近八成的年轻人都曾加过班。这四地的年轻人工作时长都远超我国《劳动法》规定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时。

高强度的工作让年轻群体难以花费精力去经营一段感情,对他们来说,身边的朋友就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情感的需要。

嘟嘟告诉界面职场,男女关系对她来说是一种鸡肋。“我现在没有精力去经营一段感情,自己的事情非常多,常常面对挫折和烦恼,而我的家人和朋友已经满足我的倾诉需求了,所以我不想再维持一个男朋友。”

王子奇同样感叹,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和自己有高质量共同语言的男朋友。她说:“朋友和家人基本能够满足我所有的情感需求,每天和家人的视频时间以及周末和朋友的聚会时光就已经是最好的安慰和放松。”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单身青年们也不再需要婚姻去实现稳定的生活和在社会生存。他们对择偶的要求更高,但受困于社交圈和性格,让自己的心动的人迟迟未能出现。

在上海从事线上教育工作的许玲深刻感觉到自己社交圈的狭窄。她告诉界面职场,目前所在的工作小组,12个同事里只有一位男性。并且由于内向的性格,许玲不会主动结交朋友,也不擅长和认识的人进行深度的交流,发展成更加密切的人际关系。

据珍爱网《2019Q4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61.63%的单身青年脱单的难点在于社交圈窄,其中博士学历的单身青年社交圈最窄,占比高达85%。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社交媒体蔓延的“恐婚”、“恐育”氛围无形中也对年轻人,尤其是单身女青年在感情选择上产生影响。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观念,都还未正视女性在婚姻、家庭、个人发展的不利地位和不公待遇。”许玲说,“大多数人的婚姻画像都来自于家庭或朋友熟人,当不幸的例子不断涌现,美好的例子又被包装的过度华丽不真实,正常健康幸福的婚姻是否存在,机率又有多高,应该也会有人像我一样怀疑吧。”

应受访者需求,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