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普安龙吟架子工:打工创收,年入3亿元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落到实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日前,我省出台了《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以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主战略”“主定位”,聚焦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就树立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实施培训重点工程(“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工程)、建设培训优质平台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效。《意见》结合我省实际,主要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我省扎实推进“技能贵州”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技能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和人才数量逐步增加,有效服务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聚焦我省技能人才及劳务品牌,讲述贵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故事。

>>>>>>>>>>

辛勤工作的普安龙吟架子工

从普安县城驱车出发,沿着水泥公路从山顶到山脚,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越过几座大山到达龙吟镇。这个位于普安县北边的小镇是普安最远的一个乡镇。

龙吟镇大门

初秋走进龙吟镇的村庄,成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良好,一栋栋形式各异、颜色不同的楼房散落在周围,房屋前的小院摊晒着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傍晚,村民们围坐花丛旁、树荫下聊天纳凉,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

支撑龙吟群众美好生活的载体,大多是他们从事架子工获得的经济收入。龙吟架子工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批不畏艰难、敢想敢干的龙吟人就运用自身不恐高、善攀爬的特质外出当起架子工,并不断辐射带动家乡人民实现增收致富。

龙吟镇吟路村一角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党和政府以及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龙吟架子工队伍越来越大,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凭借过硬的技术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22年,龙吟架子工年总收入超3亿元,年人均增加务工收入12万元以上。经过当地政府的打造,“龙吟架子工”劳务品牌也越来越响亮,2022年被评为黔西南州先进劳务品牌,目前正努力打造为省级劳务品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首批龙吟架子工勇敢走出大山开辟新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龙吟镇,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守着并不充裕的耕地资源,这里的人们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山峦阻隔,让这里的人生性多了一份执拗。生于贫穷,但不甘于贫穷,改变现状想法的种子在小镇青年的心里逐渐播撒,只要得到阳光和水分,就能快速生长。

1984年,28岁的龙吟人邓吉尧收到老乡从昆明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前去务工。兴奋的他带上弟弟毅然出发了。

在交通欠发达的当时,昆明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远方,光是从自家居住的村子走到普安县城,兄弟俩就走了整整一天,紧接着从普安搭车到当时的盘县,然后又从盘县坐火车到红果,再从红果买了火车票到昆明,几天下来,疲惫不堪。虽然劳累,但战胜贫穷的决心让他们十分坚定。

然而,天不遂人愿,找到发电报的老乡后才发现负责安排工作的包工头跑了,老乡也没有办法,他们在昆明谁也不认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身上没有什么钱,特别无奈,当时真的是想哭啊。”邓吉尧回忆。

“来都来了,总不能就这样回去吧。”于是,邓吉尧和弟弟勇敢寻找出路,到处找工地问需不需要小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工地找到一份架子工学徒的工作。

邓吉尧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架子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建筑工地搭建脚手架,两人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在工地上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常常是从天亮干到天黑,认真学习架子工技术。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兄弟俩成长为技术娴熟的架子工。

这时的他们,不甘于只当小工,“何不如我们自己包工程,然后再把家乡的人喊过来一起做!”邓吉尧和弟弟一拍即合。

从此,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取暖。

第一次,邓吉尧和弟弟带领20多人到昆明,并对老乡们倾囊相授自己的技术要领,第二次带去更多人……学到技术的老乡有的自己成立工程队,学着邓吉尧兄弟俩的模式带人出去务工。慢慢地,龙吟架子工的人数越来越多。

邓吉尧和弟弟跨出的这一步,改善了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无数龙吟人的生活。“没有苦,哪来的甜。”如今,67岁的邓吉尧谈起往事,有辛酸,有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豪。

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龙吟架子工抓住时代红利赢得发展增收

“最开始只是想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家住龙吟镇吟塘村的邓连忠1994年跟着龙吟架子工队伍到昆明务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村里第一个开上轿车、第一个修起平房的人。

和大多数龙吟架子工一样,邓连忠不怕吃苦,跟着前辈打拼一段时间后,他当起了工程队队长,不仅带领大家做工挣钱,而且非常关心大家的安全问题,因此老乡们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活。再后来,邓连忠成立劳务公司,和老乡们一起并肩作战。

凭着勤奋与智慧,邓连忠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然后变身劳务经纪人,但不论身份如何改变,他一直坚守着诚信的品格。

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对待工作一定要按照约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只要签订了合同,就一定不折不扣执行。为了完成任务,我和老乡们曾经冒着大雪搭架子,在寒冷的天气里,大家的手和脸被冻得通红都咬牙坚持。”邓连忠说,“辛苦确实是辛苦,但凭双手挣到钱的感觉还是很棒。”

1998年-2008年被邓连忠视为龙吟架子工的“黄金十年”,这十年,建筑施工项目多,架子工的需求自然多。也是在这个时间,吟塘村的许多人赚到钱纷纷回家建起新房,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大家脸上乐开了花。

龙吟架子工搭的脚手架结实耐用

目前,基本全国各地都有龙吟架子工的身影,他们为人真诚可信、做事认真踏实,搭建的脚手架质量也好,正是这些优良的品质,让他们不断收到建筑方抛出的“橄榄枝”。

龙吟镇吟路村的陈彪今年50岁,他分享了一个自己当年的奋斗故事。那是2002年,正在青岛务工的他通过其他建筑方的推荐结识山东某厂负责人,该厂决定将建设厂区搭架子的项目包给陈彪,让他组织老乡来完成,表示只要做好事情,价钱好商量。

为争取更多利益,陈彪提出厂区面积大,工程难度也大,需要11元/平方米,没想到老板马上说,“就凭你们这扎实的技术,我愿意出14元/平方米”,而当时的均价在3-5元/平方米。陈彪用踏实的作风赢得信任,就这样,不仅带领老乡赚到不少钱,而且还擦亮了龙吟架子工的名声。

这些年来,陈彪带出10多名架子工队长,他的侄儿黄胜就是其中一个。2014年开始自己组队承包工程的黄胜,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目前正带队在北京做工程,他们的下一个项目已经定好在西安。

像邓连忠、陈彪、黄胜这样的龙吟架子工不是少数,他们接力奋斗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青年架子工陈江山

整合资源、加强培训,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龙吟架子工劳务品牌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要求贵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道出了新时代的贵州精神。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团结奋进”,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奋发有为;“拼搏创新”,就是要攻坚克难、敢为人先,推陈出新、敢闯新路;“苦干实干”,就是要不惧辛劳、脚踏实地,担当实干、狠抓落实;“后发赶超”,就是要不甘落后、跨越发展,弯道取直、赶超进位。

近年来,贵州各级人社部门结合龙吟架子工在建筑行业的良好口碑效应,通过多种方式着力打造龙吟架子工劳务品牌。

——整合资源建队伍。以省、州人社部门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就业为契机,制定《普安县龙吟架子工劳务品牌培育方案》,在龙吟架子工队伍现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整合县内劳务公司优质资源,以有架子工就业意愿的城乡劳动力为主,搭建起龙吟架子工劳务队。同时,按照村(社区)设立分队,并选择具有一定威望和经验的师傅担任分队长,负责业务技术指导、用工信息收集、劳动纠纷维权、施工质量监管等。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89支分队,每支队伍不低于60人。

——师徒传承促培训。充分发挥龙吟架子工劳务队各分队长自身技术经验优势,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熟练带生疏”的培养方式,将架子工技术传授给更多架子工从业人员。用好返乡农民工座谈会,邀请有经验的架子工老师傅传承技术、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为架子工新从业人员和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架子工需求量大、收入稳定,经过交流、培训,普安县外出务工人员中选择架子工行业的人数不断上升。

——能人带动谋发展。选择从业时间长、资源丰富的龙吟架子工作为“能人”,带领有就业意愿的家乡同胞外出抱团发展。通过“能人”良好的口碑和丰富的就业资源,为新生代架子工寻找就业岗位,减少找岗成本。同时,将“能人”自身长期工作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与年轻一代架子工的新思维结合,共同摸索出新的发展路子,将发展范围拓展到种植等其他领域。

“村镇干部一家一户实地走访了解搜集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后汇总到人社局,我们掌握情况后可谓是苦思冥想,一方面不断学习借鉴根据实际情况拿出推动龙吟架子工更好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争取州级和省级人社部门的支持。”普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谭化贵说,“从上到下,我们想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龙吟架子工劳务品牌发展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龙吟架子工的发展逐渐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群众配合,龙吟架子工的发展逐渐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成为业界质量认证的名片。今年以来,普安相关部门引领5900余人参与架子工技能培训,有组织输出就业6000余人,“龙吟架子工”劳务品牌辐射带动10000余人稳定就业,真正实现了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强一域经济。

新时代贵州精神是迎接各种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战胜困难的品质要素、“撬动”贵州后发赶超精神杠杆,形成了推动新时代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和“软实力”。当前,新时代贵州精神已根植于贵州大地,正激励贵州人一路奋勇前行。

相关链接

匠人·匠心 | 贵州盘江矿机公司工程师常春柱:设备故障手到“病”除

匠人·匠心 | 贵航职院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刘先:烹饪大师的“雕刻人生”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倩

编辑/胡家林

二审/李冰

三审/李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