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观察|解决“人才之困”,山东构筑高等教育的山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实现国家太平,意义深沉。

山东是高等教育大省,但不是高等教育强省。高水平大学和标志性学科数量少,这也是今后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兴鲁”能否解决山东“人才之困”?

近年来,山东这一人口大省所遭遇的人才流失窘境和人才焦虑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十三五期间,山东通过实施“人才兴鲁”战略,持续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创新人才的高地正加快隆起。《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已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打造引才用才留才的人才环境和产业环境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

就近一年山东省人才流入比来看,即人才流入数量与人才流出数量的比值,山东省始终保持人才净流入。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山东省人才流动活性有所下降,人才流入比仅为1.04,表明山东省人才流入流出基本持平;由于秋招季的到来,山东省人才流动的浪潮再次开启。2020年二季度人才流入比创下新高,流入比高达1.79。而其中应届毕业生成为山东人才流动的主体,占总流动人才的46.18%;2020年三季度人才流入比出现回落,流入比为1.58。

山东虽然是去年人口净流出较多的省份之一(19.98万人),却得益于人口大省的特点,净流动比例实际上较低,大体平衡。但在城市竞争愈加激烈的现在,即便是较少甚至平衡,都会被公众舆论看作是一个“落后”的信号。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步入新发展阶段。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抢人大战”也将逐步从部门间、城乡间、省际间上升到国际间,尤以省际间、国际间竞争更为激烈。

山东人才强省建设将面临诸多严峻考验,而现阶段,仅靠政策支持、产业资源就足以支持人才的引入与培育?

答案或许还要从“教育”里寻找。

高考大省,为何高校有山无峰?

山东毫无疑问是人才大省,各类能人、英才都层出不穷。全国各界人士包括高等教育界对此都有共识。就以清华大学为例,近年做出世界级科研成果的杰出科学家当中,山东人有很大比例,如薛其坤教授,颜宁教授,以及可称为我们诸城骄傲的王小云教授等。

这样雄厚的人才资源,与山东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整体面貌,是否相称?

答案显而易见,山东是高考大省,每年会输送大量优质生源。但本地优质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因此许多考生都会选择外出求学,导致年轻人才外流。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张艳芳教授,曾在文章《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思考》中写道,当前,我省高等教育还存在优质资源短缺、结构不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山东高校整体知名度和层次偏低,培养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山东省高校多为省属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的省属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与地方经济密切联系,培养并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大都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希望办成综合性高校,专业设置重复雷同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又无助于社会经济发展。

山东高校有没有在发展?

在发展,但是不平衡、不充分。

截至2020年全省高等学校163所(其中普通高校152所,成人高校11所),研究生培养机构34个。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在我省落地实施、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了“起步成势”“一年成式”的目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8.06%提高到56.75%,比全国水平高5.15个百分点,进入普及化阶段。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曾指出,目前山东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数量都排在全国前列,但是的确在高校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在经济社会贡献方面都存在差距,山东高校要想实现从大到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山东如何打造高等教育的“山峰”?

“十三五”期间,山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突破,但相比高等教育发达省市,我省高等教育“有山无峰”或“少峰”的现实仍未有大的改观。

为了推动山东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以“筑峰计划”为牵引,配合2016年省委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建设一流学科,打造山东高等教育“高峰”。“‘筑峰计划’是我省与‘双一流’建设相对接,力求实现高等教育破局提升的关键之举,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 ,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在向“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时称。

对于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给出解答:一是构建政府、教育机构、社会三者新型关系,建立“管办评”相对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二是加快建立破“五唯”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最后,基于人力资源大省的禀赋优势,山东从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既需要引进外来人力资本,亦需要促进本土人才的培养与转化。

根据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人才发展蓝皮书2020》课题组研究成果,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扩大教育规模,深化高校、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并根据发展战略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打造终身教育体系。

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加入为整个山东省的人才流动增添了更多活力,这股年轻“后浪”的流淌方向,不但能体现出各地区当前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潜力,也将代表着这些地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质量。

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都在制定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唯有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为城市打造天下英才的归聚效力,换言之,山东奔向现代化强省的道路上,“教育强省”,是必须完成的目标。我们也期待着,山东能够以教育的力量,成就新的时代梦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