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没日没夜工作,“无声辞职”旋风席卷美国职场

美国部分劳工正抵制令人窒息的职场环境,拒绝持续待命,改为拥抱“无声辞职”(quiet quitting)。这个新概念意为,员工每周工时不超过40小时,下班后不再接听工作来电,并勇于对老板说“不”。

24 岁的佩奇·韦斯特此前担任华盛顿特区交通分析师,工作还不到一年,她就尝试划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她说,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她的头发都掉了,并且习惯性失眠。她调整生活节奏的方式包括每周不再工作超过40小时,拒绝报名参加额外的培训,甚至不在非工作时间与同事交往 。

“退一步说,我只是按照表定时间时间工作,并获取相应的工作报酬,”她说,“除此之外,我不会去额外付出。”韦斯特表示,一旦她不再那么拼命,她发现自己在开会时更加投入,并且也收到了积极的工作反馈。

今年8月开始,“无声辞职”相关话题在TikTok上获得了数百万的浏览量,越来越多的劳工拒绝为工作赴汤蹈火,不再接受职场的劳碌文化。

新冠疫情的持续,使不少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疫情大流行给职场环境带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间边界模糊。这一现状迫使人们重新定义工作,思考更健康的职场界限。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对一些人来说,“无声辞职”意为员工适时在精神上登出工作模式。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它变成了不接受没有加班费的额外工作。

41岁的克莱·顿法里斯说,当他听说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这个新术语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样做了,他拒绝让工作焦虑像过去那样支配他。“有趣的是,一切没有改变,”他在自己录制的TikTok短视频中说。“我仍然努力工作,取得了同样多的成就,只是不再使自己的内心不断为工作而煎熬。”

反对的声浪随之而来,《赫芬顿邮报》创办人阿里亚纳·赫芬顿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通过无声辞职来处理工作上的不满并非正确道路。“无声辞职”的结局很可能就是辞掉人生。

面对争议,前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瑞赫在推特上做出了回应,他说,劳动者们并非在无声辞职,而是拒绝被职场剥削。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