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学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提升“双向奔赴”

央视网消息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巨合滩村通过校地合作发展水产养殖,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提升的“双向奔赴”。

走进十二连城乡巨合滩村产业研发示范基地,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系的22名大学生正在这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实习。在对虾标粗大棚里,多台增氧设备加足马力实时供氧,学生们正忙着称重、配料、投喂。喂完虾,学生们从塘中提起饵料台,查看虾苗的生长和健康情况,并对水质进行取样检测。

实习学生对水质进行取样检测 张宪丽 摄

“这次实习经历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成长机会,通过这次经历,我们掌握了一些水产养殖的技术,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1级水产二班班长姜帅说。

实习学生在南美白对虾标粗大棚投喂 张宪丽 摄

十二连城乡巨合滩村池塘养殖总面积近6300亩,集中连片4500亩,是准格尔旗水产养殖主产区,水产养殖年产量超过2200吨。2022年8月,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准格尔旗科技计划资助的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十二连城乡巨合滩村,开启了准格尔旗盐碱地对虾养殖产业从无到有、逐步推广发展的进程。

初试成功后,2023年,巨合滩村相继建设了南美白对虾淡化车间和对虾标粗大棚,并配备了底增氧设施,让南美白对虾住进了“暖棚”。同年5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巨合滩村在“暖棚”里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当年就迎来培育成功的好消息,其中,对虾苗种的本地淡化达1000万尾,出苗753万尾,出苗率75.3%,虾苗销售到山西省40万尾,并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等地推广养殖40余户。

今年,十二连城乡水产研发示范基地落成。5月10日,巨合滩村引进南美白对虾正大顶峰系列苗种370万尾,如今,虾苗淡化成活率超过90%,出苗比往年提前30天。通过科技助力水产养殖,当地产出了产量更高、质量更优的南美白对虾。

2024年5月31日,双方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系教授朱长波表示,“这次签约把校地合作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对学校而言,老师可以把最新的项目、成果落实到产业基地进行转化。对同学而言,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实习学生查看南美白对虾的培养情况 张宪丽 摄

“巨合滩村有设备、有设施,但缺乏的是科技、技术和理论。双方一合作,农业大学有了实训基地,我们这儿得到了理论指导,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推动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十二连城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高俊明说。

从田间池塘养虾到大棚培育虾苗,从“大学课堂”到“乡村实习” ,从水产研发示范基地到构建现代渔业产学研平台,这份校地合作的“双向奔赴”,不但搭建了人才培养直通车,也激活了特色水产养殖,让校地合作“硕果满枝”。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