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由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推荐评选活动于日前结束。经地方推荐和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2021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下面给大家介绍
2021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01
强化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助力稳就业保就业
各地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进一步强化稳就业政策力度。黑龙江省以“百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十四五”规划、“六个强省”、东北振兴等领域,创造挖潜就业岗位。江苏省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出台地区“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突出“五位一体”内容和“六个更加”举措,注重政府引领、政策协调、美好期待、服务体验、民生兜底。山东省出台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稳就业保就业10条政策,采取“363(3张清单、6项机制、3项计划)”措施扎实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全力做好当前形势下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河南省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提出减轻企业负担、做好用工监测、突出精准对接、落实人才政策、保障合法权益、提升服务效能、健全工作机制等8方面举措,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辽宁铁岭市创新四项服务举措,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全面提升为企服务质量;葫芦岛市建立“百城就业联盟”新模式,推出云招聘、云输出、云培训、云创业、云维权、云会商合作机制,开发联盟APP、直播带岗平台,激发就业新动能。黑龙江牡丹江市聚焦重塑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数字+产业”新布局,打造就业创业新增长点。浙江衢州市开展企业就业环境评价,形成《企业就业环境体检报告》,引导企业改善提升就业环境,吸引留住人力资源,助力产业发展。山东济宁任城区创新设立楼宇综合服务站,组建“楼小二”专员队伍,提供政策兑现、用工保障、矛盾调处等帮办代办服务,推动实现稳定就业。广西梧州市创新打造“金牌就业管家”服务品牌,以五个“第一时间”为理念,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湖北荆门市实施保用工、促就业“348”专项行动,以服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为重点,采取三级协同、四岗联动等8项招工硬举措,全力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四川成都市构建“356”全链条用工服务,通过建立五项用工保障机制,打造三个供需对接平台,实施六个一批招募行动等举措,提供全要素人力资源保障,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安岳县建立人社专员、专车接送招工、组织专场活动,以“三专”全方位提供企业用工保障。
02
创新举措,优化提质,高效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各地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简化手续,优化服务,高质量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出台进一步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优化就业服务政策,助力毕业生“轻装上阵”,降低企业招聘成本。辽宁省开展“高校毕业生企业行”活动,组织对口参观交流,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好预备战。山东省推动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吸引集聚人才来鲁创新创业。河南省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3条措施,实施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3215计划”,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应登记尽登记、应服务尽服务,愿就业尽就业,就业政策应享受尽享受。湖北省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围绕高校毕业生落户、安居、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20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广东省提出实施市场就业拓展、创业创新扶持等十项行动,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立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打造“1+12+N”平台载体,吸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四川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三支一扶”工作,十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并首次提出探索设置乡村振兴协理员等岗位。川渝两地共同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协同,按季交流两地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数据,两地毕业生同等享受对方扶持政策,共同推进两地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西藏自治区开展“创百店 扶千生”暨百企“一帮一”专项行动,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福建福州市全力打造“好年华 聚福州”特色引才品牌,通过人才线上双选会、线上直播带岗、成立创业银行等创新举措,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榕留榕就业创业。广西南宁市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包一件事”服务再提质,将服务项目拓展至6类23项,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03
高质量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助推技能人才发展
各地高质量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技能人才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措施保障。山西省出台新发展阶段“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完善培训券“发券—培训—持证—兑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办法。山东省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突破五级职业技能等级限制,建立技术工人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对待、互通互转岗位制度,并开通优秀技能人才评价“绿色通道”。河南省出台文件,着力打造“五个体系”,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广西自治区以“技展八桂、能铸匠心”为主题举办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全区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水平向更高质量发展。甘肃陇南市依托“陇南发布”微信平台启用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服务系统,实现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培训机构组织管理、人社部门实时监管服务、劳动者在线求职、数据汇总分析等服务功能线上全办理。
04
创新完善创业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创业
各地不断创新完善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扶持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创业新模式,强化提升创业培训质量,全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河南省深入推进“凤归中原”回归创业工程,并纳入省委工作要点,把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全局性工作全力推进。海南省创建“创业贷款+信用村”扶持返乡创业新模式,加强政银合作,开展信用村(社区)评估授信工作,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吉林吉林市创新推出“致富牛创贷”项目,给予养殖户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实现农户向创业者华丽转身;辽源市与地方银行实施“活体贷”项目,竭力满足资金需求,助力畜牧产业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创业。江西南昌市打造创业三大品牌,即经历引导式创业活动品牌“洪城创业故事汇”,创业讲师品牌,创业担保贷款品牌,扩大创业支持范围;景德镇市精心打造“景漂”创业者逐梦高地,以文创基地为平台打造创业孵化载体,提供精准高质服务,并率先在全省推出免担保、免抵押的特色“景漂贷”金融产品,提供“景漂”就业创业支撑。重庆开州区抓实“三项统筹”,即统筹镇乡分散式创业平台,统筹集群式电子轻纺返乡创业项目,统筹辐射式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聚焦企业靶向服务,大力推动返乡创业。陕西汉中市建成省首家就业创业培训“智慧超市”,让劳动者自主挑选喜好的培训机构和职业工种,现场指导并联系输送到培训或就业机构,实现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多方共赢。浙江义乌市开发马兰花创业培训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将SYB和“互联网+”直播电商线上线下相结合,切实提高课程体系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甘肃张掖市探索市场化师资培训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创业讲师社会化培训试点,有力促进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05
打造高品质劳务品牌,发展劳务协作新模式,推动高质量转移就业
各地积极打造高品质区域性劳务品牌,不断创新劳务协作新模式,以品牌促产业高质量发展。海南省着力打造游艇驾驶员职业技能培训特色品牌,为三亚游艇产业提供人才保障;着力打造儋州月嫂劳务品牌,激发中青年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业热情。西藏自治区通过项目吸纳、建立基地等手段,打造促就业稳就业载体,强化农牧民转移就业。浙江绍兴市推行“五个一”行动,全面开展“劳务协作不止步 提升就业加速度”,服务保障企业用工;宁波市创新建立“十省百城千县”劳务协作机制,首创“来甬就业劳动力来源分布热力图”,依托数据分析比对和移动端信息手段,指导供需精准匹配,同时积极开展视频对接、远程面试等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工作举措,不断提高劳务协作对接效率。广西桂林市打造区域性劳务输出品牌,推进桂北劳务输出工作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有组织转移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海南琼海市重点打造“琼海杂粮小吃”特色产业街,开发“琼海杂粮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规范行业标准,在传承技艺同时促进技能就业。福建沙县打造小吃制作技艺师劳务品牌,并针对重点疫区、经营困难小吃业主,创新推出“应急e贷”及“战疫”系列低息贷款,稳定创业。四川成都市首创“新电商劳务品牌培训基地”,构建三方协同培育机制,搭建成都新电商人项目专区系统和培训认证平台,构建培训就业闭环服务模式,助力电商产业人才发展。甘肃静宁县精心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开展果农技术职称专项评定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促进果产业和劳务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06
全面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各地人社部门不断优化稳岗返还办理流程,目前各地均已实现“网上经办”,基本建成“不见面”服务体系,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市场主体办事成本进一步降低。北京市改革政策实施模式,采取流程再造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共享数据实现企业和基层部门负担“双减”,全程监管织密扎牢失业保险基金“安全网”,实现失业保险费返还“免申即享”。吉林省特事特办快速受理,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发放稳岗返还。陕西省以信息化为支撑,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实现稳岗返还申请“零填表“、返还“免审核”、流程“全掌握”。青海省聚焦减证便民和优化流程,大力推行稳岗返还“免申即享”,变“企业找补贴”为“补贴找企业”,不断提升参保企业满意度。江西九江市聚焦“三个转变”在全省率先出台失业保险普惠性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政策,持续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安徽亳州市通过“免申即享”平台开展线上业务,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政策兑现企业全程“无感”,政务服务和真金白银直接送上门。广西南宁市利用“智慧人社”系统一网汇集社保、就业、劳动维权等人社内部数据,推进与税务、市场监管、发改、工信等外部门数据一站共享,实现企业申领失业保险补贴“免申即办”。甘肃甘州区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掌上12333APP”,全面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不申即享”。
07
搭建新型服务平台,加快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搭建新型服务平台,全力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护航。湖北省服务灵活就业人员,打造全省统一的零工驿站,实行建设目标、名称、标识、服务功能“四统一”,为灵活就业人员保驾护航。目前已实现全省市县全覆盖,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山西运城市设立省内首家“零工市场”,设置“六部五窗口”,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自助就业。内蒙古赤峰市筹建赤峰数字创意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实施“133产教融合模式”,即1个数创产业,产、学、孵3个环节,中高职毕业生、社会灵活就业人员、专业数字技术人员3类青年,从优质项目导入、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企业孵化及产业培育出发,培养数字创意人才;包头市探索实施家庭服务灵活就业人员支持保障计划,开发家庭服务企业意外伤害及责任保险商业保险险种,进一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保障水平。山东潍坊市出台规范零工市场加快建设“零工客栈”实施方案,搭建零工就业服务保障一体化平台,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服务、公益化运营”服务模式,为外来务工、灵活就业者免费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广西多地创新建立“零工超市”,为企业和零工就业人员搭建“点对点”新型就业平台,提供“快餐式”供需服务,加大对零工就业保障力度,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
08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各地聚焦困难群体需求,完善就业帮扶举措,不断提升就业援助服务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省推进就业服务和治理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重点群体帮扶数字应用场景,重塑就业帮扶模式;集成就业创业服务应用,推出“浙里办”就业创业服务APP入口;聚焦分类帮扶,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协同识别需帮扶重点群体;聚焦分级治理,建立帮扶指数模型,为数智辅策和打造新型治理形态提供就业样板。四川省出台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10条措施,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坚持精准施策,大力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云南省出台促进乡村振兴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采取7方面20条措施,明确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类别、招聘程序、岗位管理要求,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安徽安庆市在本省率先出台就业困难人员分级分类援助办法,建立人员分类、服务分级、四级联动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制定个性化就业援助方案,提供精细化援助服务,强化跟踪服务与管理。江西万安县大力实施“党建+致富能力培训”系统工程,实施精准培训促就业、帮扶车间稳就业、创贷服务带就业,推动巩固脱贫攻坚就业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成都市实行“专班+结对”模式,通过选派专班驻县,建实名库精准帮扶,推动项目落地,强化劳务合作,促转移就业和脱贫增收。陕西渭南市搭建就业援助帮扶平台,加强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帮扶援助工作,实行数据库精准透明动态管理、“一人一策”重点帮扶,提高援助针对性有效性;宝鸡市采取“三化一制”,即组织化输出扩总量提质量,园区化承载拓岗位促吸纳,兜底化安置能顾家有收入,实名制管理抓跟踪重帮扶,稳就业促增收。
09
着力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全力开展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
各地积极建立智能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数字化赋能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北京市采取“一抓三保五强化”模式,抓实就业体系运行机制,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三个重点,强化政策、服务、市场、培训、执法五大支撑,构建涵盖劳动者职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经营全周期政策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四位一体”就业服务政府公益性云平台,多渠道汇集信息,智能化匹配推送,全信息数据共享,建立调度落实机制,促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精准对接“掌上办”。黑龙江省在“哈尔滨就业地图”基础上全面应用“双中台+ET”框架,推出“智能就业”模式,自动猎取就业者浏览查询行为和个人需求偏好,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上海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2条举措,上线“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实现全流程闭环服务,营造安全可信网络环境,推进重点人群分类管理;上海多部门研发上线“企业招用员工(稳就业)一件事”,提升关联事项集成度和主动精准服务,更大程度便企利民。福建省打造基于多部门数据汇聚的新型就业实名统计机制,采用大数据集中,自上而下“核实+补充”的新型模式,确保新增就业等关键指标数据有据可溯。贵州省优化平台,重塑流程,完善机制,分级更新、分类服务,全面启动全口径劳动力就业监测。重庆市探索创业服务工作线上服务新模式,启动“渝创渝新—新职业、新业态、新服务”创业创新服务系列活动,直播助跑赋能创业加速。陕西省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坚持数智赋能,建成基本覆盖城乡劳动力就业实名制数据库;坚持服务牵引,开通166项服务功能;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就业创业步入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标准化发展新阶段。青海省开展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双推工程”,依托“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加强就业失业人员实名登记管理,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跟踪帮扶。天津津南区打造“就业云超市”区域数字化供需对接平台,升级“高校毕业生人社工作站”,为企业、园区高校毕业生就近就业提供针对性高质量服务;西青区推出求职招聘“抖”起来、“直播带岗”、就业创业“云课堂”等系列活动,以角色扮演、政策问答、案例详解、微视频等形式帮助企业招聘人才,帮助求职者就业。河北石家庄市依托人社一体化业务协同平台,采取大数据比对方式,让政策快落地、企业早受益,被列入第八次国务院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辽宁本溪市以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第一评价标准,创新服务打造“智慧人社”系统,着力提供高效便捷优质人社公共服务。吉林白城市推动创新举措标准化、就业服务精准化,形成“于砚华六步工作法”,有效破解就业难、用工难,搭建起了就业用工的快速路。上海长宁区探索开展行业实践计划,创新招聘服务模式,先体验后就业,提高人岗匹配度,增强服务实效。浙江杭州市推出“数智就业”服务平台,将政策知识数字化三大应用,即实现共享协同,就业事项“无感智办”;数字智能,就业政策“无碍智询”;即时指导,就业治理“无差智训”。福建厦门市打造“i就业”全覆盖信息服务,实现服务对象全网覆盖,覆盖区域由点到面。贵州遵义汇川区围绕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智慧化“五化”就业服务机制,建立“就业需求-技术培训-岗位供给”为一体的劳动力供需循环链,搭建平台精准人岗匹配。四川成都市迭代升级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系统V3.0,推进业务系统与“蓉易办”深度对接,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
编辑丨邱曼